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,人们的时间似乎都渐渐被电脑、手机、微信、电视剧等分割成一块块碎片。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和家人相处的时间、睡眠的时间、进餐的时间,以及一个人阅读的时间。
北宋黄庭坚曾言:"士大夫三日不读书,则义理不交于胸中,便觉言语无味,面目可憎。"曾几何时,九哥在校园时代也是饱读诗书的一代才子,可是,好汉不该提当年勇啊!距离2014年结束还有33天,九哥决定奋发图强,努力充电。同时,也为广大也日渐陷入阅读缺失的书友提供一个良方——朱光潜老前辈的阅读方法。 书从忙中读
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,但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。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,你不努力跟着跑,便落伍退后,这固不消说。
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,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。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,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。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,将来永不会寻出的。凡人都越老越麻木,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、那样兴味淋漓了。你长大一岁,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。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,过了正常时节,便会萎谢。 选书比读书重要
书是读不尽的,就读尽也是无用,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。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,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,所以你须慎加选择。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,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。
但像"文学大纲""科学大纲"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,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。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,不如读一部《国风》或《古诗十九首》;你与其谈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,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。同时,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,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,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"青年必读书十种"或"世界名著百种"读下去,便成就一个学者。别人只能介绍,抉择还要靠你自己。 方法因人制宜
第一,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。第一遍须快读,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。第二遍须慢读,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。
第二,读过一本书,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。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,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,刺激你思考。 记着这两点,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。各人天资习惯不同,不是一概论的。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,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,使你可以"依法炮制"。
注:朱光潜(1897年-1986年),笔名孟实,安徽省桐城人。中国美学家、文艺理论家、教育家、翻译家。
(本文整理自朱光潜: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,图片来源于网络)
|